锄清_第五十六章:粮食与铁匠(1)求收藏,求推荐!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十六章:粮食与铁匠(1)求收藏,求推荐! (第2/2页)

满了沟垄的时候,需要将藤蔓翻过来,晒死气生根,不使养分分散,这需要四五次之多。

    这东西,对人力也很是需要的。

    “够了!够了!”张思源欣喜欲狂。

    “殿下,郧阳、淅川那边都是山区,按照您说的,正适合种植红薯。

    殿下,这是活民无算的无量功德啊!”

    ……

    因为高抬教化的原因,后世人们提起了地主,就不会生出了好感。

    什么巧取豪夺啊,什么粮食腐烂也不给百姓吃啊……该死理由一大堆。

    实际上,可以这么说,中华民族的维持,华夏思想的传承,九成九都在他们身上。

    但凡地主,周边修桥铺路的活,大都是他们默默地做了,遇到了灾荒年,更会不顾损失捐献粮食,开设粥厂。

    因为他们周边的百姓,是给他创造价值的庸户,土地,价值在生产,而不是在荒芜。

    一旦哪个地主做的过分了,一无所有的庸户,可是会挪窝的!

    名声臭了的地主,空有土地又有什么用呢?

    只可惜,中华是一个土地稀少的地方,用世界上最差的耕地,养育了最多的人口。

    粮食的差额,就算是将地主全部刮了,也凑不够……

    土地有限,产出有限,纵然地主囤地,粮食却是屯不住,终归是要流入市场的。

    民众,家贫,地少,产出不丰,粮食人均全年合不到五百斤……这就是华夏的现状!

    在没有油水的时代,五百斤粮食,还不够一个人吃半年的……

    张家是大地主。

    白水张氏手中掌握的土地,达到了整个南阳(宛襄)平原的一成以上。

    若是将这些土地集中起来,足足抵得上几个县。

    张思源不是食古不化之人,更不是唯利是图的商人,每每想起了左邻的惨状,他就寝食不安。

    ……

    “舅父,你刚才说找了多少铁匠?”朱慈炯放下了粮食的事情,开口询问道。

    张思源的脸上有了一丝窘迫:“这两年不比前些年,清廷对这种匠户管的很严,我只找来了十几个铁匠,不过学徒倒是找了百十个。”

    丢人丢大发了,没有想到就连他张氏出面,也找不来多少铁匠……

    而这件事,还不能告诉李家,谁知道已经是五品官的李挺然,会不会跟他一条心?

    “学徒?什么样子的学徒?”

    朱慈炯并没有在意找来了多少铁匠,反倒是对学徒有了兴趣。

    “若是打制一些农具,他们倒是合格,就是打制兵器,还没有出师……”张思源只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大话他许下了,哪知道竟然这么艰难。

    清廷分门别类将匠户们登记造册,甚至,每月还会派遣衙役前去查看。

    他找来的这十几个老师傅,还是家中有出师的子嗣,这才敢跟他走的。

    “作坊那边工具都到齐了吧?”朱慈炯前些天的时候,就吩咐了这件事。

    张思源点头,这个他早已购置到位。

    “走,那就去看看!”

    ……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