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物被杀就会死_第十八章 五洪流 (第一更)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八章 五洪流 (第一更) (第1/3页)

    战斗开始了。

    话说到这个地步,无论是苏昼还是六位洪流组成的同盟,都不会奢求去说服对方。

    众所周知,在封印多元宇宙,越是魔怔,越是坚定的存在,就越是容易变得强大。

    而能抵达洪流这个地步,何止是魔怔,简直就是魔怔!即便是不理解其他人的魔怔地步会到多高,但只要看看自己,想象一下自己会不会被说服,答案也很容易就能得出来。

    最先出手的,是【太一混元】。

    浑噩繁复,不计其数的色彩,构成宛如云海翻腾一半的巨大潮汐,其核心处却是一团诸色融汇而成的黑白太极,二色又混元成为无极,是以一化无限,又以无限归一。

    当这位洪流将目光锁定在苏昼身上时,以浑天三千界为中心,所有的世界都开始剧烈的震荡。

    洪流的争端,即便是无限大的宇宙也无法承受余波,如若不想要令众生遭劫,祂们开战,就需要先清场。

    故而在瞬间,浑天周边的无数世界被排斥开,直接朝着不可计数的远方飞离而去。

    不……不对,不是飞离!

    这是太一混元流溢自己的力量,浑天周边的虚空因此无限地凝固,拔高,令其在虚空膜上构筑出了一座陡峭的‘山岳’!

    就像是黑洞实际上是时空膜上的一口深井,靠近的存在会自然而然地滑落其中那样,如今的太一混元将浑天周边凸起山岳,以至于所有无法攀爬此山的存在,就连靠近都没有办法,只能无奈地滑落!

    没有‘三要素’力量的存在,就连靠近这座大须弥山也办不到,而因为这场战斗发生在‘山巅’,故而也不会影响到整个多元宇宙虚空中的万物。

    而就在山岳崛起的这瞬间,太一混元无限流溢的神力,那混沌无明的无穷色彩,就已经将苏昼吞噬,吞入了‘自己’之中!

    ——太一者,浑然为一,衍造万物。

    ——混元者,混沌为一,元气之始。

    入太一混元内,没有时间的概念,也没有空间的概念。

    在太一混元里,没有多少大小,因为全部都是一,也全部都是无限。

    于太一混元中,没有上下,亦没有高低,一切都是无穷的一部分,也都是无极的衍生。

    无论是虫蚁,花草,房屋,人群,城市,国家,文明,星球,太阳,星系;无论是位面,世界,宇宙乃至于一切的时空统合体,本质上都是一致的。

    那都是‘太一混元’的衍生——正如同无极化太极,太极分阴阳,而黑白二色又衍生出无穷无尽的万物,万物本质都是太一混元流淌而出的神力,故而万物皆与太一混元同在。除却太一混元外,一切的万事万物都是‘没有意义的虚无’

    而如今,被太一混元吞噬的苏昼,就位于这‘没有意义的虚无’中。

    太一混元的体内,有着无穷无尽的景色,祂的体内几乎已经有了一个多元宇宙,苏昼纵目远眺,总是觉得自己看到了尽头,又总是有全新的事物正在衍生,那是存在的一切,是无数世界众生的悲欢离合,是他们的生活,人生和故事。

    。

    但就算是这样宏大的世界,也并非是太一混元体内的全部。

    因为除却‘存’之外,亦有‘空’。

    空之中,没有任何事物,是一片空洞的虚无,苏昼被吞入于此,环顾四周,只能看见无数虚幻朦胧的泡沫从虚无中泛起,就像是无数蒲公英在草原上腾飞那样,闪耀着各自迷离梦幻的色彩。

    青年饶有兴趣地环视‘空’中的泡沫幻影,它们都是倏忽浮现。又倏然消失,不知其来处,也不知其归处。

    “这是什么?众生的梦吗?里面居然还有着一个个小世界。”

    在这些泡影中,有着一个个看似虚幻,实际真实无比的小世界。

    苏昼能看见,梦中世界里,有巍峨的高山支撑天地,太阳与星辰环绕山巅旋转,仙人于天空纵横青冥,凡人的国度在山下繁衍生息,无数奇珍异兽,带着奇异神通的法宝奇物,仙人遗物,遍布在从山脚通向山巅的道路周边。

    众生将山划分为九层,前三层虽然艰险,但还属于普通人能够承受的范围,使用各种科技和防护手段总是能过去,而在这个层次中的各种法宝和奇物都已经被收集干净。

    但是从第四层开始,一切就都艰险起来,山本身亦有神力,越向上越困难,要承受种种诅咒和负荷,而唐突下山,更是容易令适应了诅咒负荷的身体突然崩溃,需要缓缓适应才能下降。

    而从第七层开始,更是需要蜕变成近乎仙人的躯体,才能从极高温,极低温,没有空气和任何水与食物的极限环境才能继续攀登,而成就了这样的躯体,更是没办法下山了,因为上下不存在‘灵机’,一旦下山就会失去,而在这样的高度,因为灵机的充裕,更是有无数庞大可怖的洪荒古兽与仙人机关。

    众生皆以从山脚登上山巅,寻觅到‘最终奥秘’为目标,如此以山为核心的世界,便是这个梦的核心。

    迄今为止,没有人亦或是仙攀登至第九层的山巅,自然也无人知晓最终奥秘的真实,但是青年却知晓。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