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22章、扩大生产 (第1/1页)
第二天,李满堂结结实实休息了一天。 要么睡觉,要么就起来用电子词典写报道。 第三天傍晚才再次出发,去协和医院做最后的采访。 去协和医院本来要路过同仁医院的。 李满堂做贼心虚。 特意绕路过去。 到了协和医院的挂号大厅里,也是小心翼翼。 长虫和眼睛他们要是在这里有连锁加盟啥的。 那不就自投罗网了吗? 幸好他们还没做大到那种程度。 协和医院另外有两帮号贩子。 李满堂故伎重演,再次打入他们内部。 再次上演摄影大师在兽群中打滚儿的伎俩。 又是打探又是偷拍的。 不过,这一次没碰到需要拯救的老农。 第二天早上,李满堂揣着20块钱回来了。 家都没回,直接骑着车子奔北青而来。 翻看着照相机里的照片,郝延激动不已。 “你太厉害了,这都能拍下来。” “嘿嘿,运气比较好。” “你,你这不危险吗?没被他们发现?” “发现了,我就说我拍着玩。” “真是胆大心细啊。好了,好了,赶紧回家休息吧。这几天一定累坏了。你看你小脸儿,都瘦了一圈儿了。” 李满堂把照相机和电子词典都交给郝延,然后起身了。 “那我先回去了啊。” 第二天,李满堂过来拿报纸一看。 好家伙,这一回规模宏大啊。 半块儿版都是它。 又是图又是文字的。 北青是首都最大的都市类报纸。 这一出来,很多人都要遭殃了。 不光是那些号贩子们。 医院的相关人员,还有片儿警啥的估计也会受点处分。 但李满堂可管不了那些。 自己好歹帮助了像老农那样的大多数人。 转眼就熬到报社发工资的日子了。 李满堂一下领了1200多元。 虽然跟郝延她们相比差的太多了。 但人贵在知足。 人家是正式员工,有基本工资,还有各种补贴。 其实李满堂的知足只是写在脸上而已。 同工不同酬啊,这叫啥事儿? 但不知足这事儿吧,你得有不知足的本钱。 这种本钱,李满堂眼下只是有了一点点而已。 还没达到可以表达的程度。 李满堂现在越来越理解那些斯文人了。 他们为何都像长了张假脸似地。 要生活啊,没办法啊。 而且李满堂确实没指望靠记者的工资发财。 当记者更大的目的是开阔眼界,寻找机会。 “嗯,咱们来算算账吧。” 刚领回工资,李满堂就赶紧拿起小本子和存折。 “算啥账?” “那你猜猜我们现在有多少钱了?” “顶多千八百的。” “哼!你真是小瞧我们自己啊!” “啊?那,那能有多少?” “我跟你算算啊。这个月我发了1216块钱。” “哇,真不少啊。” “哼!你挣得更多。这二十多天,你挣了1324块钱。” “真假的?” “别着急,还有呢。” “哦,对了,还有出租轮椅赚的钱。” “出租轮椅一共赚了370元。” “也不少呢。” “嗯。加上我们刚过来的时候手里还剩146块钱。” “我们刚过来的时候不是买东西花掉了好多吗?” “别着急,咱们一块儿算。” “那就等于这个月咱们有3000多元。” “没错。接下来再算算咱们的支出。” “嗯,嗯。” “吉他是我车马费的钱,就不用算了。自行车就当我在医院卧底赚的钱也不用算了。生活费有多少呢?你猜猜看。” “哼!不猜!你说多少吧?” “280多块钱。” “啊,才花那么点啊。” “是啊,咱们天天自己做饭吃,能花几个钱?” “这么说来,咱们现在还剩2700多元?” “嗯,账面基本相符。” “哇,太棒了。” 黄毓摩拳擦掌。 “我在通道里再练练晚上就可以到酒吧里唱歌了,估计能挣得更多。” “嗯,可以试试。” “对了,你那首老鼠爱大米,现在已经有好多人会唱了,是不是……” “再等等。” “好吧,到酒吧唱估计喜欢的人更多。” “嗯,咱们再计划一下,这个月该花哪些钱。” “嗯,对。” “首先是200元房租。” “最好是一下多给周大爷几个月的吧,省着下个月惦记。” “别啊,咱们现在就缺少周转资金呢。” “好吧。” “然后是液化气罐儿,咱两口人,买大的比较划算。好像是120元,还是150元的。” “嗯,液化气罐儿方便。” “自行车。你得再来一辆。这个30元是瞎猫撞死耗子的。正常情况下怎么得七八十。” “我尽量问问吧。” “传呼一人一个。生活费留300元。” “那就剩下不到2000元了。” “咱们就用这2000元继续投资。” “嗯,买轮椅。一个轮椅每个月能赚300多元,六个的话就是1800元,比咱们自己赚的还多。要不咱们明天就到积水潭转转看能不能买到二手轮椅,说不定还能买到这么便宜的呢。” 李满堂却摇摇头:“咱们现在要计算人力和时间成本。买到这么便宜的轮椅一靠运气,二靠时间。咱们还是直接印刷收购出租轮椅的小卡片到处发一发。” “嗯,不光在广场、积水潭医院,其它地方也发一发。一下多印点,还会便宜些。” 首要任务当然是买传呼、买自行车、买液化气罐儿。 这几项工作可以同时进行。 一天之内就把这三件事情搞定了。 自行车和传呼买的都是二手的。 自行车花了60元,质量还不如白客眼下这辆。 传呼两个才花了300元。 而且是大汉显的。 这会儿手机才两三千了。 用传呼机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 然后就赶紧印刷小卡片儿,哥俩分头铺天盖地的发。 既收购二手轮椅又出租二手轮椅。 李满堂接连写了两个深度报道后,报社就把他定位于此了。 别的记者试图模仿他。 但没有李满堂的随机应变、胆大心细。 很难采写的那么详实又有深度。 这也让李满堂暗爽。 因为报社越依赖于他,他谈条件的资本也会越来越雄厚。 因为他以写深度报道为主。 所以也不像那些写小豆腐块儿的记者那么忙。 一周只写一两篇的稿子就可以了。 至少有两三天时间空闲着。 即便如此,哥俩每天也忙得昏头涨脑的。 卡片发出去一周之内。 他们又买了五把轮椅。 再有多的也没敢进。 因为实在忙不过来了。 加上原来的一把,一共六把轮椅。 几乎每天都要送轮椅收轮椅。 “唉,要是再有个帮手就好了。” “是啊,我好几天没到酒吧唱歌了。” “可谁合适呢?” 身在底层,干活儿的人倒是不少,但像李满堂、黄毓这样老实靠谱的人却并不好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