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四章 新官上任(下) (第3/3页)
述那般“枪锋须短利而轻,以不过两为率”。 锻打还远远没有结束,条状的铁料还在慢慢的变形。陈凯观察了好半天,才开口向汤全有问道:“枪头不需要开锋吧?” 听到陈凯问话,汤全有连忙停了下来,拱手回道:“回参军的话,枪头只要开刃即可,倒是打制刀剑时是要开锋的。” “哦。” 一把长枪,一般分作枪头、枪杆以及鐏这三部分。枪头和枪杆,好说,鐏说白了就是枪头尾部用以固定枪杆的套子,这东西一样是由铁匠打造。陈凯看了看枪头的打造工作,大抵了解了工序,鐏的部分还需要一些时间,他便转过头去木匠棚子那里观察枪杆的制造。 木匠棚子比之铁匠铺子还要简陋,不过是两个用竹木搭起来构架,上面铺上茅草的简易所在罢了。陈凯走来过,那些木匠亦是如铁匠一般放下手上的工作行礼,随后才在陈凯的又一遍解释过后才勉强恢复了原状。 “怎么都是竹子,没有白蜡杆吗?” 这一次,陈凯比刚刚要更早的冒出问题来,他分明记得以前在网上看书,都是一口咬定白蜡杆才是制造枪杆的最优选。这种惯性思维使得陈凯的潜意识中便认定了竹子做枪杆没有白蜡杆高大上,此间亦是立刻就问出了口。 “回参军的话,军中枪杆都是用竹子的,只有民间习武之人才会用白蜡杆做的枪杆。” 木匠的回答并不尽然,明时军中并非没有使用白蜡杆作为枪杆的军队,比如石柱土司的白杆兵便是如此。 但是,白杆兵在军中本就是特例,甚至在《满洲实录》中关于白杆兵武器的记载也只用了一句“执丈五竹柄长枪利剑大刀”的用词,石柱土司是否真的携带白蜡杆列阵对抗满洲八旗,其中本身就存在着不小的争议。 若论材料属性,《手臂录》中更是称白蜡杆为棍材,乃是因为其坚而不硬、柔而不折、柔韧性强,且有较强的自然拉力,显然是适用于民间武术家借此来更好的施展自身武学造诣。事实上,就连白蜡杆是极佳的枪材这套理论本身就是后世的武术家们提出来的,在明清以及明以前则并不被军中所认同。 军中使用,多为竹子和其他更加坚硬的木材。如《阵纪》、《长枪法选》、《武备志》等著作中都曾提及过,枪杆在南方一般是用竹子的,而且最好是选用苗竹,还要经过特殊的加工,到了北方为防其干裂,更要用丝筋缠扎,但最好还是使用诸如稠木这样的木材,乃至是积竹木柲这样的复合型材料。 听了木匠笨嘴拙舌的一番关于材料质地的解释,陈凯的汗珠子登时便落了下来。这等谬误,及早发现还是最好的,他负责管理军器工坊,日后若是真的用了白蜡杆做枪杆,被人耻笑还是其次,因武器的战场实用性低于清军而害了大批将士的性命,那才是真的坏了大事。 竹子自成一体,无需如木料般还要将原木进行分解加工才能得到合适的粗细。木匠们在砍伐时就瞅准了粗细,此刻截出了大概七八尺的长度(注),对其进行必要的打磨过后便可以穿孔固定枪头和红缨。 在厂区里转了一下午,到了下工的时辰,工匠们也先后都完成了平日里的额度。陈凯让监工检查完毕,确认了质量后便将其封存入库,随后则把所有工匠都重新聚集在了小院之中。 “十七个工匠,二十几个卫兵,工人还没有保安多,也是醉了。” 工坊里的工匠有师傅和学徒,也可以分为铁匠和木匠,这已经很是原始的了,至少陈凯没有看到诸如鸟铳工匠和铸炮匠这样的“高科技人才”。不过,一切从头开始,一点点儿的发展壮大,也未尝不是一件乐事。 此刻,太阳已经开始偏西,天色亦是渐渐的昏暗下来,陈凯没打算耽误太多的时间,便大声的向这些工匠宣布了一件让他们难以置信的事情。 “本官今日初来到任,但是诸君的努力却无不看在眼里。为表嘉奖和勉励,明日休息一天,后天一早,照常上工,解散。” 注:军中长枪长度说法不一,但是根据史料记载和出土文物显示,从秦时的戈到后世军中用以临阵搏杀的长枪一般都是在2.10到2.60米之间,换算下来就是七八尺的长度。再长的不是没有,一丈两尺、一丈五尺甚至是两丈开外的都是存在的,而且为数不少,但这些武器由于过长会影响到士卒的技战术动作,所以大多是用来拒马或是守御的,而非临阵搏杀。说到底,用处不同,长度自然会有区别。